心理咨询三十年之怪现状!(一)
拉康心理
1982年,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在国内的期刊杂志中系统介绍了西方咨询心理学的概念。
由此,心理咨询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至今三十余年,心理咨询在国内经历了“喷薄”式发展。
获证人数已突破百万。
很多人看好这种“喷薄“的态势,迫不及待地以投机者的姿态进入这个行业。
幻想着站在风口,能像猪一样腾飞。
他们赌的是随着国家层面的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在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下,心理健康行业能迅速迎来一个春天。
想象着在春天到来时,能趁机捞一把。
小到“个体户”,大到一些咨询平台,都存在这种投机心态。
在被现实打脸后。
这些个体户与平台之间的表现各异。
迫于生存压力。
一些个体户充分发挥自身接地气的优良传统,开始各种匪夷所思的表演。
从前几天网络热议的心理咨询干杂系列。
到此前让人大跌眼镜的心理咨询一条街。
各种宣传手段层出不穷。
在《那些年薪百万心理咨询》一文推送后,有同行留言反驳。
“你知道一个适销对路的心理健康课程能赚多少钱吗?”
意思似乎是,因为赚钱,所以乱搞就是理所应当!
这种话暴露出来的价值观念和职业伦理真是触目惊心。
而这恰恰也是部分个体户内心的真实写照。
当无法依靠专业能力养活自己,那些对心理咨询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者就开始充分发挥想象力。
就像我们之前讨论过的办卡咨询。
而一些大平台“投机者”为了尽快从心理健康行业中变现,也开始各种“创新”。
某次会议中听闻,简单心理投资人徐某曾建议李真开设性咨询,以吸引流量和关注。
简单心理最终似乎没有向这位投资人妥协。
但显然的,有人这么做了。
这种以引流为手段的咨询平台,逐渐成为了痴汉聚集地。
心理咨询师也被逼成为性骚扰对象。
如果这类平台创始人出于引流目的允许并放纵这些性骚扰的存在,那意味着他们只把咨询师当作“接客”的工具。
至于这些“客”是来咨询的还是来骚扰的,他们并不care。
当然,我们相信大多数从业者都是抱着一份助人的初衷进入这个行业。
可很多人没有了解清楚行业现状即盲目热情以致观音附体。
这些怀抱救世热情的从业者。
不可避免的成为“投机者”们欺骗和分食对象。
如深圳某“happiness家”一般打着公益的旗号,以爱的名义吸引大众,做的其实是拉人头搞培训的勾当。
透露出一股浓浓的“传销”味道。
而国内的心理咨询市场,在各路神仙的努力下,逐渐变成养蛊圣地。
那些抱着“救世”幻想的热情群众,成为“蛊虫”们的食物。
一些“专家”出于逐利的自发性,也开始跟那些“投机者”关系暧昧,迫不及待的利用自己的声誉套现。
而这所养蛊圣地散发出的邪恶气息,也开始吸引一些外来的“和尚”传经颂道。
此前有多位同行在后台反映其对某些机构的怀疑。
某世界自然医学大学心理学院。
8万8拿硕士证,11万8拿博士证。
以及某希望24小时热线。
遗憾的是,由于中国互联网长城的坚固程度,我们无法翻到墙外查看更多的信息。
能发现的共同点是,世界自然医学大学心理学院院长蔡仲淮和希望24小时热线创办者林昆辉都是台湾人。
蔡某众多Title中的NLP执行师资格和林某从事传销业的经历。
让我们不禁怀疑,这些外来的和尚,是不是长虫变的?!
对于刚刚摆脱物质匮乏状态的国人而言,心理健康尚不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国人挨拖抗式的问题应对方式和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误解,使得目前国内心理健康从业者的生存现状十分艰难。
也促使了多数从业者只能靠赚圈里人的钱过活。
形成了蛇头吞蛇尾的怪圈。
只有不断拉新人头入伙,才能续命。
整个行业看似越发膨胀,实则不断萎缩。
于是有人寄希望于亘古以来未挨过饿的90、00后一代。
期待他们带来的消费结构升级,能解决心理咨询行业的困境。
打破自己人吃自己人的恶性循环。
我们也只能怀揣希望,但愿如此吧。
心理咨询“督导师”长期招募,有意者请扫描了解详情。
往期干货,按需自取
活动招募
大咖点评
市场分析
行业观察
保密不了,即是帮凶?庆阳女生跳楼事件中心理咨询师的伦理缺失!
协会简介
内幕爆料
杂谈
为什么中国大众不信任心理咨询 ——心灵深处的魅影,从还原主义到身心二元论
劝退
武志红
拉康心理
一个有趣的心理咨询行业信息平台
微信公众号ID : Lacan-psy